怎么才知道孩子有没有蛔虫

关键词: #蛔虫
关键词: #蛔虫
孩子是否有蛔虫感染可通过观察特定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式判断。蛔虫病常见表现有腹痛、夜间磨牙、食欲异常、肛门瘙痒、营养不良等,确诊需通过粪便虫卵检测或影像学检查。
蛔虫感染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虫体增多,孩子可能出现阵发性脐周疼痛,疼痛程度较轻但反复发作。部分患儿夜间睡眠时出现磨牙现象,可能与虫体代谢产物刺激神经系统有关。长期感染可能导致食欲减退或亢进交替出现,体重增长缓慢,面色萎黄。蛔虫移行至胆道时可能引发剧烈腹痛、呕吐,需紧急就医。
蛔虫成虫夜间会在肛门周围产卵,家长可在孩子入睡后1-2小时检查肛周皮肤。使用透明胶带粘贴肛门皱褶处可能采集到虫卵,送检可提高检出率。部分患儿会出现肛门瘙痒,尤其夜间明显,可能因搔抓导致局部皮肤破损。此方法简便但阳性率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
粪便直接涂片法是诊断蛔虫病的金标准,需连续采集3天晨便送检以提高准确性。镜检可见蛔虫受精卵呈椭圆形,外层有凹凸不平的蛋白膜。重度感染时粪便中可能发现成虫排出,虫体呈圆柱形,长约15-35厘米。部分医疗机构可采用PCR技术检测蛔虫DNA,灵敏度高于常规镜检。
腹部超声可发现肠道内蛔虫团块,典型表现为条索状高回声影伴后方声影。X线平片可能显示肠梗阻征象或胆道蛔虫的螺旋状充盈缺损。CT检查能清晰显示虫体在胆管、胰腺管等部位的异位寄生情况。影像学检查适用于出现并发症或不明原因腹痛的患儿。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幼虫移行症,但无法区分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寄生虫感染可能,需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新兴的抗原检测技术可直接检测蛔虫代谢产物,适用于早期感染诊断。免疫学方法多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预防蛔虫感染需培养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习惯,生食蔬菜水果要彻底清洗,避免接触污染土壤。定期修剪指甲防止虫卵藏匿,玩具餐具应高温消毒。流行地区可每半年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药物。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驱虫药导致虫体异常移动引发并发症。治疗期间需对患儿衣物床品煮沸消毒,家庭成员建议同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