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的发病原因

急性胆囊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胆囊结石阻塞、细菌感染、胆囊缺血、寄生虫感染、胰液反流等。急性胆囊炎通常由胆囊管梗阻和继发感染引起,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胆囊结石阻塞是急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会导致胆汁淤积,胆囊内压力升高,黏膜受损并引发炎症反应。胆囊结石引起的梗阻可能伴随胆绞痛、黄疸等症状。治疗需解除梗阻,严重时需行胆囊切除术。
细菌感染是急性胆囊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肠道细菌通过胆道逆行感染胆囊。细菌感染可能导致胆囊化脓、坏疽等严重并发症。治疗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控制感染。
胆囊缺血可导致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休克、心力衰竭、严重创伤等情况可能引起胆囊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胆囊壁缺血坏死。这类患者可能没有典型胆绞痛症状。治疗需改善全身循环,必要时行胆囊引流或切除。
寄生虫感染如蛔虫、华支睾吸虫等可能引起急性胆囊炎。寄生虫可阻塞胆道或直接损伤胆囊黏膜。寄生虫性胆囊炎在流行区较为常见,可能伴随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治疗需驱虫并控制感染。
胰液反流至胆道系统可能导致化学性胆囊炎。胰酶激活会损伤胆囊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这种情况常见于胆胰管汇合异常的患者。治疗需抑制胰酶分泌,必要时行内镜或手术治疗。
预防急性胆囊炎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控制体重,定期体检筛查胆囊结石。出现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胆囊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治疗,必要时考虑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