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有哪些病理改变

急性心包炎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心包积液、纤维蛋白渗出、心包增厚和粘连等。急性心包炎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尿毒症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心包摩擦音等症状。
急性心包炎早期常见心包积液,积液量可从少量到大量不等。积液性质可能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具体取决于病因。感染性心包炎多伴随脓性积液,结核性心包炎可能为血性积液。大量积液可导致心脏压塞,表现为颈静脉怒张、奇脉和低血压。心包积液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治疗需针对病因,必要时行心包穿刺引流。
纤维蛋白渗出是急性心包炎的典型病理改变,表现为心包脏层和壁层表面覆盖纤维蛋白沉积。纤维蛋白沉积可能导致心包摩擦感,听诊可闻及心包摩擦音。纤维蛋白渗出通常伴随炎症反应,可能逐渐机化形成纤维组织。纤维蛋白渗出性心包炎常见于病毒感染、尿毒症和心肌梗死后综合征。治疗需控制原发病,严重者可考虑心包切除术。
急性心包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可能导致心包增厚。增厚的心包可能限制心脏舒张功能,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增厚通常由纤维组织增生引起,可能伴随钙化。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能出现体循环淤血症状,如下肢水肿、腹水和肝大。诊断依赖心脏CT或MRI,治疗以心包切除术为主。
急性心包炎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心包粘连,表现为心包脏层与壁层之间或心包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异常粘连。轻度粘连通常无症状,广泛粘连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粘连严重者可导致缩窄性心包炎,需手术松解。心包粘连常见于化脓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和心脏手术后。预防粘连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使用抗粘连药物。
部分急性心包炎可能累及心肌,称为心肌心包炎。心肌受累表现为心肌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心肌受累常见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放射治疗后。治疗需兼顾心包炎和心肌炎,严重者需免疫抑制剂治疗。
急性心包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警惕心力衰竭。遵医嘱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包积液和心脏功能。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