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可通过黄疸出现时间、持续时间、胆红素水平及伴随症状进行区分。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7-10天消退;病理性黄疸可能在出生24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超过2周或反复发作,胆红素水平升高明显且可能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
生理性黄疸多在新生儿出生后48-72小时逐渐显现,与新生儿肝脏代谢功能不成熟相关。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较早,部分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观察到皮肤黄染,常见于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宫内感染等病理因素。
生理性黄疸持续7-10天可自行消退,早产儿可能延长至2-3周。病理性黄疸持续时间超过生理性范围,或消退后再次加重,需警惕胆道闭锁、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病因。
生理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每日上升幅度小于5mg/dl,峰值不超过15mg/dl。病理性黄疸胆红素上升速度较快,峰值可能超过15mg/dl,或直接胆红素占比超过20%,提示存在肝胆系统疾病。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状况良好,吃奶及大小便正常。病理性黄疸可能伴随发热、呕吐、腹胀、陶土色大便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肌张力异常、尖叫等胆红素脑病表现。
生理性黄疸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常规及肝功能多正常。病理性黄疸需通过血型抗体筛查、G6PD酶活性检测、肝胆B超等检查明确病因,如发现溶血性贫血、肝酶异常或胆管扩张等病理改变。
家长应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范围,记录喂养及排便情况。若发现黄疸出现过早、进展过快或伴随异常症状,须立即就医。母乳喂养的婴儿需评估是否为母乳性黄疸,必要时监测经皮胆红素值。医生可能根据病情选择蓝光照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或苯巴比妥片等治疗,严重溶血患儿需换血疗法。所有治疗均需在专业医疗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