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呛奶家长该怎么做

婴儿呛奶可通过保持正确喂养姿势、控制奶流量、拍嗝处理、调整喂奶时间、及时清理口腔等方式缓解。呛奶通常由喂养姿势不当、奶嘴孔过大、胃食管反流、吞咽不协调、呼吸道敏感等原因引起。
喂养时让婴儿头部略高于身体,呈30-45度倾斜,避免平躺喂奶。母乳喂养时确保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奶瓶喂养时奶嘴需充满奶液以防吸入空气。喂奶后维持该姿势10-15分钟,有助于减少奶液反流。
选择适合月龄的奶嘴,新生儿建议使用S号慢流量奶嘴。喂奶时奶瓶倾斜角度不超过45度,观察到婴儿出现频繁吞咽或嘴角溢奶时需暂停喂食。人工喂养时可将奶液滴于手腕测试流速,以每秒1-2滴为宜。
每喂食5-10分钟或更换乳房时需暂停拍嗝,将婴儿竖抱于肩头,空心掌由下至上轻拍背部1-2分钟。若未拍出嗝,可尝试让婴儿坐于大腿上前倾30度,支撑下巴后轻拍。拍嗝后继续喂食需观察婴儿是否有不适表现。
避免在婴儿剧烈哭闹或过度饥饿时喂奶,哭闹易导致吞咽与呼吸不协调。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建议少量多次喂养,单次奶量不超过胃容量标准。喂奶间隔2-3小时为宜,过度喂养会增加胃内压引发反流。
发现呛奶立即将婴儿侧卧,用纱布巾清理口鼻腔残留奶液。禁止倒立拍背或强行抠挖口腔,以免奶液进入气道深部。若出现面色发绀、呼吸暂停等严重症状,需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并就医。
家长需定期检查奶嘴是否老化破损,喂奶环境应保持安静避免干扰。哺乳期母亲注意饮食清淡,减少易胀气食物摄入。婴儿床可抬高15度头侧,喂奶后2小时内避免更换尿布或剧烈活动。若呛奶频繁发作或伴随咳嗽、发热等症状,需及时排查喉软骨软化、胃食管反流病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