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是怎么得的

关键词: #小儿
关键词: #小儿
小儿麻痹通常是指脊髓灰质炎,主要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粪口传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等,感染后可能导致发热、肢体疼痛、瘫痪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并注意日常卫生防护。
脊髓灰质炎病毒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病毒随感染者粪便排出后,若污染水源或食物,他人摄入后可能感染。发病初期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咽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预防措施包括确保饮用水煮沸、食物充分加热,避免食用生冷食物。疫苗是预防该病最有效的手段,国内常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可能导致病毒传播。儿童在玩耍时可能通过污染的手部接触口鼻而感染。典型症状包括肌肉疼痛、肢体无力等。家长需教育孩子勤洗手,尤其在如厕后和进食前。对已确诊患儿应隔离处理,其排泄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如布洛芬混悬液可缓解发热疼痛。
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能携带病毒。在密闭空间或密切接触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黏膜侵入。早期可能出现咽部充血、食欲减退等表现。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疑似患者密切接触可降低风险。对于出现吞咽困难等重症患者,需住院接受呼吸支持治疗,必要时使用甲钴胺注射液营养神经。
未完成疫苗接种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更易感染。部分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反而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这类患儿需改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可能伴随呼吸困难。治疗需在隔离病房进行,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可能帮助控制病情。
野生型病毒或疫苗株病毒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导致毒力增强。这种情况可能引起局部暴发流行,症状往往较典型病例更严重,可能出现快速进展的弛缓性瘫痪。疫情控制需采取紧急强化免疫措施,对密切接触者可用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检测进行筛查。康复期患者可配合针灸和肢体功能训练改善后遗症。
预防脊髓灰质炎最关键是按时完成疫苗接种程序,我国现行免疫规划要求在2、3、4月龄各接种1剂次,4周岁时加强1剂次。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儿童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必须用肥皂洗手。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饮食卫生,水果蔬菜要彻底清洗。出现发热伴肢体疼痛等症状时,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到感染科或儿科就诊,切勿延误治疗时机。恢复期患者可在康复科指导下进行物理治疗,帮助改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