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小球肾炎引起水肿的原因有哪些

肾小球肾炎引起水肿的原因主要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以及炎症介质释放等。肾小球肾炎通常由感染、免疫异常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症状。
肾小球肾炎会导致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受损,使滤过率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后,水分和代谢废物无法有效排出体外,导致液体在组织间隙积聚。患者可能出现眼睑、下肢等部位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可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氢氯噻嗪片等利尿剂,配合低盐饮食。
肾小球肾炎患者尿液中丢失大量蛋白质,特别是白蛋白。白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水分向组织间隙渗出。患者常见晨起眼睑浮肿,逐渐发展为下肢凹陷性水肿。需补充优质蛋白,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同时限制水分摄入。
肾小球肾炎时肾脏排水排钠功能受损,导致水钠在体内潴留。水钠潴留会使血容量增加,加重水肿程度。患者可能出现体重增加、血压升高等表现。治疗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3克以内,可遵医嘱使用螺内酯片等保钾利尿剂。
肾小球肾炎可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过度激活,引起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这种情况会进一步加重水肿,形成恶性循环。患者可能伴有高血压、少尿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卡托普利片、缬沙坦胶囊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受体拮抗剂。
肾小球肾炎时免疫复合物沉积会引发炎症反应,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水分外渗。患者水肿多呈进行性加重,可能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需积极控制炎症,可遵医嘱使用泼尼松片、环磷酰胺片等免疫抑制剂。
肾小球肾炎患者日常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感染。饮食上需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以优质蛋白为主,限制钠盐和水分。定期监测血压、体重和尿量变化,遵医嘱规范用药。如出现水肿加重、尿量明显减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适当进行轻度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睡眠时可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