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耳朵发炎了怎么办

婴儿耳朵发炎可通过保持耳部清洁、调整喂养姿势、热敷缓解疼痛、遵医嘱使用药物、必要时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婴儿耳朵发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耳道异物、过敏反应、耳部外伤等原因引起。
家长需用干净棉球蘸温水轻轻擦拭婴儿外耳廓,避免水或异物进入耳道。生理性耳垢无需刻意清理,反复掏挖可能损伤耳道皮肤。若发现黄色脓性分泌物,应及时就医,禁止自行使用滴耳液或抗生素。
哺乳时让婴儿头部略高于身体,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平躺喂奶可能导致乳汁经咽鼓管逆流至中耳,增加中耳炎概率。使用奶瓶时选择适合月龄的奶嘴孔径,避免婴儿因急促吮吸产生负压。
将温热毛巾敷于患耳周围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3次。温度以家长手腕内侧感觉温热为宜,过热可能烫伤娇嫩皮肤。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耳膜充血引发的疼痛,但伴随高热时禁用该方法。
细菌性中耳炎可选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过敏性炎症需配合氯雷他定糖浆。外耳道炎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真菌感染需用克霉唑乳膏。所有药物均须在儿科医生指导下使用,禁止自行调整剂量。
反复发作的化脓性中耳炎可能需鼓膜切开置管术,先天性耳道畸形需行耳道成形术。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听力持续下降或合并乳突炎等情况,术后需定期复查耳内镜并避免耳道进水。
家长应每日观察婴儿耳部是否有红肿、渗液现象,避免用力擤鼻涕或乘坐飞机等气压变化大的活动。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清淡,减少海鲜、坚果等易致敏食物摄入。婴儿衣物选择纯棉材质,避免化纤织物摩擦耳部。若出现持续哭闹、拒食、抓耳等症状超过24小时,应立即前往儿科或耳鼻喉科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鼓膜穿孔或听力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