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脑膜炎怎么治

细菌性脑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糖皮质激素辅助、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免疫调节等方式治疗。细菌性脑膜炎通常由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表现为发热、头痛、颈项强直等症状。
细菌性脑膜炎确诊后需立即静脉注射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美罗培南注射液、青霉素钠注射液等广谱抗生素,具体选择需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治疗周期通常持续2-3周。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
对于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可短期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辅助治疗。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降低听力损伤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通常在抗生素使用前15-30分钟开始给药,持续3-5天。需注意激素可能掩盖感染症状或导致血糖升高。
严重颅内压增高时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或高渗盐水快速静脉滴注。这类渗透性利尿剂能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可每6-8小时重复给药。同时需保持头高位30度,避免颈部屈曲影响静脉回流。颅内压监测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
患者常因发热、呕吐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根据中心静脉压和尿量调整补液量,维持每日尿量在1000-1500ml。注意纠正低钠血症时速度不宜过快,避免诱发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定期检测血清钠、钾、氯等指标,必要时补充氯化钠注射液或氯化钾注射液。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免疫球蛋白含有广谱抗体,能中和细菌毒素,增强机体防御能力。严重病例可考虑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提升中性粒细胞水平。治疗期间需隔离防护,预防继发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避光。恢复期应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鱼汤、果蔬泥等。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脑脊液和头颅影像学,遗留听力障碍或认知功能损害者需进行康复训练。接触者预防可选用利福平胶囊或环丙沙星片进行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