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可能出现哪些风险

关键词: #麻醉
关键词: #麻醉
局部麻醉可能出现麻醉药物过敏、神经损伤、局部组织损伤、心血管系统反应、呼吸系统抑制等风险。局部麻醉是通过药物暂时阻断神经传导,使特定区域失去痛觉,但操作不当或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部分人群对麻醉药物中的成分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轻度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过敏反应多与药物中的防腐剂或添加剂有关,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医生通常会备有肾上腺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苯海拉明注射液等应急药物。
注射针头可能误伤周围神经,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常见于神经密集区域如腕管、腘窝等部位的操作。损伤后可能出现麻木、刺痛或肌肉无力,多数情况下可自行恢复,严重时需营养神经治疗如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
药物注射可能引起注射部位血肿、感染或组织坏死。操作时刺破血管会导致皮下出血,形成淤青或血肿;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局部感染。高风险区域如手指、耳垂等末梢部位需特别注意。出现感染时可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
麻醉药物误入血管可能引起心律失常、血压骤降等反应。含肾上腺素的麻醉药可能诱发心悸、心动过速。原有心脏疾病患者风险更高,需术前评估心功能。严重时可使用阿托品注射液、多巴胺注射液等药物维持循环稳定。
高位神经阻滞如颈丛麻醉可能影响膈神经功能,导致呼吸困难。药物过量或误入蛛网膜下腔可能引发中枢性呼吸抑制。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备好气管插管设备及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注射液。
接受局部麻醉前应充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术后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热敷。出现持续疼痛、肿胀加剧、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合理控制麻醉药物剂量,选择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操作可显著降低风险。术后24小时内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防止残留药物影响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