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蛋白质缺乏的病因

蛋白质缺乏可能由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消耗增加、合成减少、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蛋白质缺乏可能导致水肿、免疫力下降、肌肉萎缩、生长发育迟缓、皮肤病变等症状,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干预。
长期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低是常见原因,多见于极端节食、贫困地区营养匮乏或老年人咀嚼功能障碍。素食者若未合理搭配豆类、坚果等植物蛋白也易缺乏。改善需增加蛋类、瘦肉、乳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必要时使用蛋白粉补充。
慢性胃肠疾病如克罗恩病、乳糜泻会损伤肠黏膜吸收功能,胰腺炎导致消化酶分泌不足,均影响蛋白质分解吸收。表现为腹泻、脂肪泻伴低蛋白血症。需治疗原发病,短期可静脉补充人血白蛋白,长期需采用易吸收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剂。
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等超高代谢状态会加速蛋白质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长期发热等疾病同样增加消耗。此类患者需将每日摄入量提升至1.5-2g/kg体重,优先选择乳清蛋白等生物价高的蛋白质。
肝硬化晚期因肝细胞大量坏死,白蛋白合成能力显著下降,出现肝源性低蛋白血症。慢性肾病导致氨基酸丢失过多也会影响合成。需限制水分摄入减轻水肿,同时补充支链氨基酸制剂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罕见病如苯丙酮尿症因酶缺陷导致蛋白质代谢异常,需严格限制天然蛋白摄入,改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尿素循环障碍患者需控制蛋白总量,配合精氨酸、苯丁酸钠颗粒等药物减少血氨蓄积。
预防蛋白质缺乏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摄入1-1.2g蛋白质,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增加至1.5g。优质蛋白应占总量50%以上,包括鱼禽肉、大豆及其制品。存在慢性疾病者需定期监测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出现不明原因水肿或体重下降时及时就医进行营养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期、术后恢复期等特殊阶段可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补充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