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廓冻伤分哪几度

耳廓冻伤根据组织损伤深度可分为Ⅰ度、Ⅱ度、Ⅲ度和Ⅳ度,损伤程度从表皮层逐渐累及皮下组织、软骨甚至全层坏死。
Ⅰ度冻伤仅累及表皮层,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或红肿,伴有麻木感和轻微瘙痒。受冻部位复温后可能出现灼热感,但无皮肤破损或水疱形成。通常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温水浸泡复温,水温需控制在37-40摄氏度,避免揉搓患处。恢复期需保持耳部干燥,防止反复受寒刺激。
Ⅱ度冻伤损伤达真皮层,皮肤出现紫红色斑块并伴随透明水疱形成,水疱液可能呈淡黄色。患者有明显疼痛和肿胀感,但深层组织血供尚存。处理时需保护水疱完整性,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可遵医嘱外用冻伤膏或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禁止自行挑破水疱或使用雪搓等错误复温方式。
Ⅲ度冻伤已累及皮下组织,皮肤呈青紫色或苍白色,水疱液为血性,触之呈蜡样硬度。由于微血管血栓形成,复温后组织可能逐渐变黑坏死。需急诊清除坏死组织,静脉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改善循环,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预防继发感染。可能遗留耳廓畸形需后期整形修复。
Ⅳ度冻伤为最严重类型,全层组织包括软骨均发生坏死,患处呈现木炭样黑色,完全丧失知觉。常需手术切除坏死组织,严重者需耳廓部分切除。术后需长期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控制感染,配合高压氧治疗促进残存组织修复。可能并发耳廓缺损、听力障碍等后遗症。
耳廓冻伤后应立即脱离寒冷环境,用温水缓慢复温避免二次损伤。恢复期需加强耳部保暖,佩戴保暖耳罩,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血液循环的行为。Ⅱ度及以上冻伤应及时就医,定期换药观察组织存活情况。冬季户外活动前可涂抹凡士林等防护剂,持续暴露在零下15摄氏度环境中超过30分钟即存在冻伤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