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高血压时必须查尿常规的原因

首诊高血压时必须查尿常规,主要目的是筛查肾性高血压、评估肾脏损害风险、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监测药物副作用以及建立基线数据。
肾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类型,可能与肾实质病变或肾动脉狭窄有关。尿常规可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等异常指标,提示肾脏疾病的存在。早期发现肾性高血压有助于针对性治疗,避免单纯降压药物效果不佳。对于尿蛋白阳性患者,需进一步检查肾功能和肾脏超声。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小球硬化,尿常规中的微量白蛋白是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通过尿常规异常结果可预测高血压肾病的进展风险,及时干预能延缓肾功能恶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需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这类人群发生肾损害的概率更高。
部分继发性高血压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可能引起尿液成分改变。尿常规中尿糖、尿酮体异常可能提示内分泌性高血压,尿比重异常可能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相关。这些线索可为后续内分泌检查提供方向,避免漏诊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
某些降压药物如ACEI类可能引起血肌酐升高,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基线尿常规结果可作为用药前后的对照,帮助判断药物是否造成肾损害或代谢异常。对于已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尿常规监测能指导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首次确诊高血压时的尿常规结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为后续病情变化提供对比依据。动态观察尿蛋白、尿红细胞等指标的变化趋势,能更准确评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程度。完善的基线检查也有助于鉴别后期新发肾脏疾病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
高血压患者除定期检查尿常规外,建议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累计150分钟;避免熬夜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肥胖者需控制体重,体质指数建议维持在24以下。若出现夜尿增多、泡沫尿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复查尿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