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看待月经

中医将月经视为女性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协调的重要标志,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及冲任二脉相关,治疗上强调辨证论治,结合体质调理。
中医认为月经正常依赖气血充盈与运行通畅。气血不足可能导致月经量少、色淡,常伴随乏力、面色苍白;气滞血瘀则表现为经血暗紫、有血块及痛经。调理可选用八珍汤补益气血,或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日常可食用红枣、枸杞等补血食材。
肝主疏泄,情绪不畅易致肝气郁结,引发月经推迟或乳房胀痛;脾统血功能失调可能导致经期延长、量多;肾精亏虚常见经量少、周期紊乱。针对肝郁可用逍遥丸疏肝解郁,脾虚者适用归脾丸,肾虚者可服六味地黄丸,配合艾灸关元、三阴交等穴位。
冲任二脉主导女性生殖功能,任脉虚损可能表现为月经稀发、闭经,冲脉失调易见崩漏。中医常用温经汤调理冲任虚寒,固冲汤治疗冲脉不固,辅以针刺或艾灸任脉穴位如气海、中极。
实热证见经血鲜红、量多黏稠,可用清热固经汤;虚寒证表现为经血色暗、畏寒肢冷,适合温经汤加减。体质辨识是核心,如痰湿体质者月经多黏腻,需用苍附导痰丸化痰调经。
经前期以疏肝理气为主,经期侧重活血通经,经后期注重滋阴养血,经间期促进排卵。常用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分期用药,结合月经周期特点调整针灸和饮食方案。
中医调理月经需避免生冷寒凉食物,经期注意保暖腹部,适度练习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以促进气血流通。长期月经异常或伴随严重症状时,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体质辨识和个性化用药,避免自行滥用滋补或活血药物。日常可饮用玫瑰花茶疏肝,食用山药、黑豆等健脾益肾,保持情绪舒畅对维持月经规律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