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的疾病主要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糖尿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会特异性攻击CD4+T淋巴细胞,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反复感染、长期低热、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片、齐多夫定胶囊、奈韦拉平片等,同时需定期监测免疫功能。
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影响伤口愈合能力。患者常见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控制血糖是关键,可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注射液、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等药物,同时需加强足部护理和饮食管理。
肾功能不全会导致尿毒症毒素蓄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和淋巴细胞增殖。患者易出现贫血和感染,需进行肾功能替代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骨化三醇软胶囊、碳酸镧咀嚼片等,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和营养状况。
肿瘤细胞可分泌免疫抑制因子,同时放化疗会进一步损伤免疫细胞。患者常见机会性感染和血细胞减少。治疗需根据肿瘤类型选择方案,如注射用顺铂、紫杉醇注射液等化疗药物,治疗期间需预防感染和加强营养支持。
自身抗体会攻击正常组织,同时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加重感染风险。患者可能出现蝶形红斑、关节痛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片、硫酸羟氯喹片、他克莫司胶囊等,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
免疫力下降患者需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过度劳累和接触感染源,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定期复查免疫功能指标,出现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应及时就医。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接种疫苗前需咨询医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