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过敏性紫癜如何治疗

小儿过敏性紫癜可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抗组胺药物、应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方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通常由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疫苗接种、遗传等因素引起。
小儿过敏性紫癜可能与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等症状。家长需帮助患儿远离已知过敏原,如海鲜、坚果、某些抗生素等。日常护理中应记录饮食和用药情况,便于医生排查诱因。若出现新发皮疹或腹痛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可用于缓解皮肤瘙痒和荨麻疹样皮疹。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但可能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家长需遵医嘱给患儿用药,避免同时服用其他中枢抑制剂。
对于严重皮肤症状或胃肠道受累者,可短期使用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能快速抑制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血糖和电解质水平。
当患儿出现严重肾脏损害或常规治疗无效时,可采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该治疗能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少抗体对血管壁的攻击。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有无头痛、发热等输液反应,肾功能不全患儿应调整输注速度。
对于威胁生命的重症病例,如急进性肾炎或神经系统并发症,可能需要进行血浆置换。该疗法通过清除血液中的异常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控制病情进展。实施前需评估凝血功能,置换过程中可能出现低血压、过敏反应等风险。
家长应保持患儿饮食清淡,急性期限制高蛋白食物摄入,恢复期逐步引入新食物并观察反应。日常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剧烈运动以防皮肤摩擦出血。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监测肾脏受累情况。若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或持续性腹痛,须立即返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