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血性紫癜

出血性紫癜是一种以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通常由血小板减少、血管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主要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类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血小板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药物。严重时需考虑脾切除术。
过敏性紫癜多由感染、药物或食物过敏原诱发,常见于儿童,表现为下肢对称性紫红色皮疹、关节肿痛、腹痛等症状。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药物。严重者可短期使用醋酸泼尼松片。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危急重症,可能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有关,表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肾功能损害及严重血小板减少。需紧急血浆置换治疗,可配合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
血友病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常见为血友病A和B型,表现为自发性关节腔出血、肌肉血肿及外伤后出血不止。治疗需定期输注凝血因子Ⅷ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替代疗法,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
维生素K缺乏症多见于新生儿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者,表现为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等。治疗需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绿叶蔬菜摄入。新生儿出生后常规肌注维生素K1可预防该病发生。
出血性紫癜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饮食宜选择软质易消化食物,避免过硬、过热或刺激性食物。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出现头痛、呕血、血尿等严重出血症状时需立即就医。不同类型紫癜的预后差异较大,早期明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