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腹泻怎么治疗

炎症性肠病腹泻可通过调整饮食、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干预、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炎症性肠病通常由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衡、遗传因素、环境刺激、感染等因素引起。
炎症性肠病患者需避免高纤维、辛辣刺激及乳制品,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急性期可采用肠内营养制剂替代普通饮食,缓解期逐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家长需帮助儿童患者制定分餐计划,记录食物耐受情况。
美沙拉嗪肠溶片适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可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布地奈德胶囊作为糖皮质激素能快速控制急性发作,需注意血糖监测。硫唑嘌呤片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少复发,使用期间需定期检查血常规。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可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
长期腹泻可能导致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需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及肠内营养粉。严重营养不良者可短期使用静脉营养支持。家长需监测患儿生长发育曲线,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营养补充剂。
慢性病程易引发焦虑抑郁,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疾病应对能力。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可减轻心理压力。儿童患者家长需关注情绪变化,避免因频繁如厕产生自卑心理。
对于并发肠梗阻、穿孔或药物难治性病例,可能需行肠段切除术。全结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适用于广泛结肠病变。术后仍需长期随访监测营养状况和疾病活动度。
炎症性肠病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每日记录排便次数和性状变化,定期复查肠镜和炎症指标。注意腹部保暖,腹泻后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外出时随身携带应急药物和清洁用品,症状加重时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