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深静脉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上肢深静脉血栓通常由静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等症状。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有静脉置管、外伤、肿瘤压迫、凝血功能异常、长期制动等原因。
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起搏器导线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导管表面易形成血栓。患者可能出现穿刺部位疼痛、上肢水肿,需及时拔除导管并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
上肢挤压伤或骨折可能直接损伤静脉血管壁,激活凝血系统。常见局部淤血、活动受限,需制动患肢并配合弹力绷带加压,必要时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预防血栓扩展。
肺部或纵隔肿瘤压迫锁骨下静脉可导致血流淤滞。患者多有咳嗽、颈部肿块伴随上肢进行性水肿,需通过CT明确诊断后治疗原发病,同时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达比加群酯胶囊控制血栓进展。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或获得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疾病可增加血栓风险。此类患者需定期监测D-二聚体,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维持INR在2-3之间,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血栓脱落。
偏瘫或术后患肢固定可能使肌肉泵作用消失,静脉回流受阻。建议卧床期间每2小时活动健侧肢体,穿戴梯度压力袜,高危人群可预防性使用依诺肝素钠注射液。
日常应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乘坐长途交通工具时定期活动上肢。出现不明原因上肢肿胀需立即就医,禁止自行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饮食宜清淡,限制高脂食物摄入,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凝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