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三天不排便要警惕四种病

小孩三天不排便可能与功能性便秘、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疾病有关。功能性便秘通常由饮食不当或排便习惯不良引起,肠梗阻多与肠道结构异常或异物堵塞相关,先天性巨结肠属于发育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则因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胃肠蠕动减弱。若伴随腹痛、呕吐或腹胀加重,需及时就医排查。
功能性便秘是儿童排便困难的常见原因,可能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补充不够或排便习惯未养成有关。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干硬呈颗粒状。日常可通过增加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配合腹部按摩缓解。若症状持续,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甘油灌肠剂)或聚乙二醇4000散等药物辅助通便。
肠梗阻可能因肠套叠、肠扭转或异物阻塞导致,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呕吐胆汁样物及停止排气。腹部触诊可能触及包块,影像学检查可见肠管扩张。需禁食并急诊处理,轻症可通过胃肠减压缓解,严重者需手术解除梗阻,如肠粘连松解术或肠切除吻合术。
先天性巨结肠由于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段持续性痉挛,表现为出生后延迟排胎便、反复腹胀及营养不良。直肠指检可发现肛门紧缩,钡剂灌肠显示狭窄段与扩张段交界。确诊后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常见术式为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术后需长期随访排便功能。
甲状腺激素缺乏会减缓胃肠蠕动,引发便秘伴发育迟缓、皮肤干燥及畏寒等症状。血清检查显示促甲状腺激素升高、游离甲状腺素降低。治疗需终身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定期监测激素水平调整剂量。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生长发育曲线,避免延误治疗影响智力发育。
家长应记录患儿排便频率及粪便性状,每日保证足量饮水和适量运动如爬行、散步。饮食中增加火龙果、酸奶等润肠食物,避免过多摄入精制米面。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无改善,或出现发热、血便等警示症状,须立即前往儿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腹部超声、结肠传输试验等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