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常见病因是什么意思

关键词: #常见病
关键词: #常见病
肠瘘常见病因主要包括肠道炎症、外伤、手术并发症、肿瘤侵蚀及放射性损伤等因素。肠瘘是指肠道与其他器官或体表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可能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慢性炎症性疾病有关,也可能由腹部外伤、肠道手术吻合口愈合不良导致,少数情况下与肠道肿瘤浸润或放疗后组织坏死相关。建议出现肠瘘症状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是肠瘘的主要病因之一。克罗恩病可导致全肠壁炎症和穿透性溃疡,形成肠管间或肠管与皮肤间的瘘管,患者常伴有腹痛、腹泻及体重下降。肠结核引起的干酪样坏死可穿透肠壁,形成肠膀胱瘘或肠阴道瘘,可能伴随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时也可并发中毒性巨结肠并穿孔形成瘘管。治疗需针对原发病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药物控制炎症,必要时行瘘管切除手术。
腹部锐器伤或钝性伤可直接破坏肠壁完整性,导致肠内容物外漏并形成肠瘘。车祸撞击可能引起肠系膜撕裂和肠管缺血坏死,后期发展为肠皮肤瘘。枪弹伤或刀刺伤造成的穿透性损伤若未及时修补,易在受伤后数日形成瘘管。这类患者需紧急手术清创并修补肠管,术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预防感染,同时需营养支持促进愈合。
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是医源性肠瘘的常见原因。肠切除吻合时血供不足、张力过高或感染等因素均可导致吻合口裂开,形成肠腹壁瘘或肠肠瘘。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表现为突发腹痛和引流液含胆汁。预防需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出现瘘管可先尝试禁食、肠外营养和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无效时需二次手术。
进展期结肠癌或直肠癌可浸润周围器官形成内瘘。直肠癌向前侵犯膀胱形成直肠膀胱瘘,表现为粪尿和气尿;向阴道浸润则导致直肠阴道瘘,可见阴道排粪。卵巢癌腹膜种植也可能侵蚀肠管形成多发瘘。治疗需根据肿瘤分期选择新辅助化疗(如卡培他滨片)、肿瘤切除或姑息性造口,同时使用肠内营养粉剂维持患者营养状态。
盆腔放疗后可能发生迟发性放射性肠炎,受损肠壁与邻近器官粘连并坏死穿孔,形成复杂瘘管。宫颈癌放疗后出现的直肠阴道瘘多在治疗后数月到数年发生,伴有直肠出血和里急后重。轻度病例可尝试保守治疗,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严重者需行结肠造口转流粪便,待炎症控制后再考虑瘘管修补手术。
肠瘘患者日常需注意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使用造口护理粉预防皮炎。饮食应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如鱼肉泥、蒸蛋等,避免辛辣刺激及高纤维食物加重肠蠕动。建议记录每日瘘口排出量,观察液体颜色和性质变化,出现发热、腹痛加剧或引流液浑浊时应立即复诊。长期肠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需定期监测血白蛋白和电解质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营养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