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创伤外科常见病主要有软组织损伤、骨折、关节脱位、颅脑损伤、胸腹部创伤等。这些疾病多由外力作用导致,需根据损伤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软组织损伤
软组织损伤包括皮肤擦伤、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皮肤擦伤可能出现局部渗血、疼痛等症状,肌肉拉伤常伴随肿胀、活动受限。轻度损伤可通过冷敷、加压包扎处理,严重者需清创缝合。恢复期可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药物缓解症状。
2、骨折
骨折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表现为局部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等特征。四肢骨折可通过石膏固定治疗,复杂骨折可能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临床常用接骨七厘片、伤科接骨片等中成药辅助治疗,严重者需使用注射用骨肽等促进骨愈合。
3、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常见于肩关节、肘关节和髋关节,表现为关节畸形、弹性固定和功能障碍。治疗需及时手法复位,复位后需制动保护。陈旧性脱位可能需手术修复关节囊,可配合使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洛索洛芬钠贴剂等外用药物缓解疼痛。
4、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等。轻度表现为头痛、恶心,重度可能出现意识障碍。需通过CT检查明确损伤程度,严重者需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使用胞磷胆碱钠胶囊、吡拉西坦片等神经营养药物,配合甘露醇注射液控制颅内压。
5、胸腹部创伤
胸腹部创伤可能引起血气胸、肝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胸部创伤表现为呼吸困难、皮下气肿,腹部创伤可能出现腹膜刺激征。需根据情况采取胸腔闭式引流或剖腹探查术,术后可使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预防感染,配合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控制出血。
创伤患者恢复期间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等促进组织修复。康复阶段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出现发热、伤口渗液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复诊,所有药物使用必须严格遵医嘱。
新生女婴疝气可通过保守观察、手法复位、疝气带固定、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疝气通常由腹壁发育缺陷、腹压增高等因素引起。
1、保守观察
体积较小的脐疝或腹股沟疝若无嵌顿表现,可暂不处理。家长需每日检查疝囊质地与颜色,记录突出频率,避免剧烈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多数脐疝在1-2岁前可能自愈。
2、手法复位
适用于可复性腹股沟疝突发嵌顿时。家长需让婴儿平卧并屈髋,用指腹轻柔推压疝囊底部向腹腔方向回纳。操作前需确认无呕吐、血便等肠梗阻表现,失败后需立即就医。
3、疝气带固定
特制腹带或脐疝贴可对脐部施加持续压力,适用于直径2厘米以下的脐疝。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尺寸,每日松解检查皮肤状况,避免压迫导致局部缺血或皮肤破损。
4、药物治疗
合并肠梗阻时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乳果糖口服溶液缓解便秘,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预防感染。药物不能消除疝囊,仅作为辅助措施。
5、手术治疗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反复嵌顿的腹股沟疝,传统开放修补术多用于巨大脐疝。手术时机需根据疝环大小、并发症风险综合评估,通常建议在6个月至1岁间进行。
家长应保持婴儿会阴清洁干燥,选择宽松衣物减少摩擦,喂养时采取半直立位防呛咳。每日记录疝囊变化情况,若出现拒食、呕吐、疝囊发硬或颜色变暗需紧急就医。术后避免过早进行俯卧等增加腹压的姿势,定期复查腹壁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