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患肢疼痛、皮肤苍白、皮温降低、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下肢动脉血栓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外伤、高凝状态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肢体缺血、坏疽等严重后果。
患肢疼痛是下肢动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突发性剧烈疼痛,多位于小腿或足部。疼痛可能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行走时加重,休息后缓解。疼痛程度与血栓阻塞程度相关,完全阻塞时疼痛更为剧烈。动脉血栓导致的疼痛通常无法通过抬高患肢缓解,这一点与静脉血栓不同。
皮肤苍白是由于动脉血流受阻导致组织缺血所致。患肢皮肤呈现蜡白色或青紫色,按压后颜色恢复缓慢。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可能出现皮肤花斑样改变。皮肤苍白程度可反映缺血严重程度,是评估病情的重要指标。
皮温降低表现为患肢温度明显低于对侧肢体,触之发凉。温度变化通常从远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可用手背比较两侧肢体温度差异,温差越大提示缺血越严重。皮温降低是动脉供血不足的典型表现,需要与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温度觉异常鉴别。
感觉异常包括麻木、刺痛、蚁走感等,多发生在足部或脚趾。随着缺血加重,可能出现感觉减退甚至消失。严重缺血时,患者可能无法感知轻触或针刺刺激。感觉异常提示神经组织缺血,是病情进展的重要信号。
运动障碍表现为患肢无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出现瘫痪。患者可能出现足下垂、行走困难等症状。运动障碍提示肌肉组织缺血,是肢体严重缺血的晚期表现。一旦出现运动障碍,往往提示需要紧急血运重建治疗。
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应注意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适当进行肢体活动有助于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但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饮食上应选择低盐低脂食物,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