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特点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疼痛、痛觉过敏和异常性疼痛,通常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损伤神经节及周围神经所致。临床特点主要有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疼痛性质多样、疼痛区域与皮损区域一致、伴随感觉异常、情绪障碍等。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定义为皮疹愈合后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部分患者疼痛可持续数年。疼痛程度多为中至重度,呈烧灼样、电击样或刀割样,夜间加重可能影响睡眠。疼痛区域通常与既往疱疹皮损分布一致,常见于单侧胸背部、头面部或腰骶部。患者可能因长期疼痛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需结合心理评估与镇痛治疗。
疼痛表现包括自发性疼痛(无外界刺激发作)、诱发性疼痛(如轻触诱发剧痛)和痛觉超敏(对轻微刺激反应过度)。部分患者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感,可能与神经纤维损伤后异常修复有关。疼痛发作常呈阵发性加剧,受寒冷、疲劳或情绪波动等因素诱发。
疼痛严格沿受损神经支配区分布,如三叉神经眼支受累时出现前额部疼痛,肋间神经受累时表现为带状胸痛。皮损愈合后局部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触诊时可发现局部皮肤感觉减退或过敏。部分患者伴随局部出汗异常或肌肉无力等自主神经症状。
除疼痛外,患者常报告患区针刺觉、温度觉减退或异常感觉如虫爬感。神经电生理检查可能显示传导速度减慢或振幅降低。这些症状与神经轴突变性、髓鞘损伤相关,中枢敏化机制也可能参与慢性疼痛维持。早期使用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等药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约半数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或睡眠障碍,疼痛与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评估需采用视觉模拟量表结合抑郁自评量表,治疗需联合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片、文拉法辛缓释片。认知行为疗法和经皮神经电刺激可作为辅助干预手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需避免患处机械刺激或冷热刺激,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和情绪状态。饮食可适当增加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谷物、瘦肉,避免酒精及可能诱发神经兴奋的咖啡因。疫苗接种是预防带状疱疹发生的有效手段,50岁以上人群可咨询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