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贯性脊椎炎是什么病变类型

横贯性脊椎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脊柱关节炎病变类型,主要表现为脊柱和骶髂关节的慢性炎症。
横贯性脊椎炎发病与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有关,体内产生针对脊柱组织的自身抗体,导致炎症细胞浸润和骨质破坏。患者可能出现晨僵、夜间腰背痛等症状。临床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控制炎症,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也可用于治疗。
该病与HLA-B27基因高度相关,携带该基因的人群发病概率显著增高。患者家族中常有类似病史,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虹膜炎或跟腱炎。对于遗传易感者,需定期监测脊柱活动度和炎症指标,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干预。
病变过程中肿瘤坏死因子α等促炎因子过度分泌,引发椎体边缘骨炎和韧带骨化。典型表现为脊柱活动受限、胸廓扩张度下降。除常规抗炎治疗外,物理治疗如脊柱伸展训练有助于保持关节活动度,严重者可考虑脊柱矫形手术。
慢性炎症导致椎体方形变和韧带钙化,最终形成特征性的竹节样脊柱。这种结构性改变多出现在病程10年以上患者中,早期使用依那西普注射液等生物制剂可延缓进展。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脊柱后凸畸形,需通过矫形支具维持姿势。
约三分之一患者合并葡萄膜炎、银屑病或炎症性肠病等关节外表现。这类患者往往病情更为复杂,需要风湿科、眼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治疗上可能需要联合使用甲氨蝶呤片和局部激素注射,同时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横贯性脊椎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适度的脊柱伸展运动,如游泳、瑜伽等低冲击性锻炼,避免长期保持固定姿势。饮食上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戒烟限酒以减缓骨质疏松进展。建议每3-6个月复查脊柱影像学和炎症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新发关节肿痛或视力改变时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