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溶血性黄疸是什么意思

成人溶血性黄疸是指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超过肝脏代谢能力,引发的皮肤、黏膜黄染现象。溶血性黄疸通常由{红细胞膜缺陷}、{免疫性溶血}、{感染因素}、{药物或毒素刺激}、{遗传性酶缺乏}等原因引起,需通过{血液检查}、{肝功能检测}、{溶血筛查}等方式确诊。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红细胞膜结构异常疾病可导致红细胞脆性增加,在脾脏过早破坏。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脾肿大等症状,血液涂片可见球形红细胞。治疗需根据贫血程度选择脾切除术或补充叶酸,急性发作时可输注洗涤红细胞。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因抗体攻击红细胞引发溶血,常见于淋巴增殖性疾病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是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包括寒战、血红蛋白尿。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控制免疫反应。
疟疾、巴尔通体等病原体感染可直接破坏红细胞,EB病毒等也可诱发免疫性溶血。患者除黄疸外多伴发热,血涂片可能发现病原体。治疗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疟药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或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胶囊。
磺胺类抗生素、萘等化学物质可能诱发氧化应激溶血,蚕豆病(G6PD缺乏症)患者更易发生。典型表现为服药后酱油色尿,可通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确诊。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重症者需碱化尿液并使用亚甲蓝注射液。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我国常见的遗传性溶血病因,进食蚕豆或氧化性药物后易急性发作。新生儿期可能出现核黄疸,基因检测可确诊。发作期需避免诱因,严重贫血时输注G6PD正常供体的红细胞。
溶血性黄疸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受凉等诱发溶血的因素,注意观察尿液颜色变化。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如瘦肉、动物肝脏等,但G6PD缺乏者需禁食蚕豆及相关制品。所有药物使用前应咨询医生,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网织红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