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粘连是什么原因

肠道粘连主要由腹部手术、腹腔感染、腹部创伤、子宫内膜异位症、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可通过禁食减压、药物缓解、粘连松解术等方式治疗。
腹部手术后局部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纤维性粘连,与手术操作刺激、止血不彻底等因素有关。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等症状。临床常用注射用玻璃酸钠、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改善微循环,严重时需行腹腔镜粘连松解术。
腹膜炎或腹腔脓肿会导致炎性渗出物机化,形成膜状或索带状粘连。常见于阑尾穿孔、盆腔炎等疾病,多伴随发热、反跳痛等体征。需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控制感染,后期配合微波理疗促进吸收。
外力撞击或锐器伤可能损伤肠系膜及腹膜,愈合过程中纤维蛋白沉积异常。这类患者常有明确外伤史,可能出现肠型、蠕动波等体征。早期可使用醋酸泼尼松龙片抑制炎症反应,后期通过腹腔灌注预防粘连。
异位子宫内膜侵袭肠壁会引起周期性腹痛与粘连,多见于直肠子宫陷凹处。特征性表现为月经期腹泻或便秘,可通过地诺孕素片、注射用亮丙瑞林微球等药物抑制异位内膜生长。
胚胎期肠旋转不良或系膜发育缺陷可导致先天性索带压迫,儿童期即可出现反复肠梗阻。需行肠排列固定术矫正解剖异常,术后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
预防肠道粘连需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饮食遵循少渣流质到半流质渐进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时应禁食并及时就医,腹部手术后建议每6-12个月复查腹部超声,有生育需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需定期妇科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