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

骨科编辑 医普小新
25次浏览

关键词: #康复训练 #关节

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可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功能性训练等方式进行。踝关节损伤通常由运动损伤、意外扭伤、长期劳损、骨质疏松、韧带松弛等原因引起。

1、关节活动度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有助于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早期可进行被动活动,如踝泵运动,通过足部背伸和跖屈动作促进关节液循环。随着恢复进展,可转为主动活动,如踝关节画圈运动。训练时动作应缓慢,避免引起疼痛。关节活动度训练适用于韧带轻度损伤或术后早期康复阶段。

2、肌肉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主要针对小腿三头肌和足部肌群。可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如弹力带背屈和跖屈练习。渐进式增加阻力有助于重建肌肉力量。水中行走也是低冲击的力量训练方式。肌肉力量不足是导致踝关节不稳的常见原因,强化肌力可有效预防再次损伤。

3、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能改善本体感觉和神经肌肉控制。初期可在平地上进行单腿站立练习,逐步过渡到不稳定表面如平衡垫。训练时可闭眼以增加难度,但需确保安全防护。平衡功能障碍常见于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持续训练可显著降低再次扭伤概率。

4、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重点拉伸跟腱和小腿肌肉。可采用毛巾辅助的坐姿拉伸,或靠墙的小腿拉伸。每个拉伸动作保持20-30秒,避免弹振式拉伸。柔韧性不足会影响踝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运动损伤风险。训练前后都应进行充分拉伸。

5、功能性训练

功能性训练模拟日常活动和运动需求。包括上下台阶练习、侧向移动训练和跳跃落地控制等。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从低冲击过渡到高冲击动作。功能性训练是康复后期的重要环节,帮助患者安全重返运动和日常生活。

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需根据损伤程度和恢复阶段调整方案。急性期应遵循PRICE原则,肿胀消退后开始渐进式康复。训练中出现疼痛加重或肿胀应立即停止并就医。日常生活中建议穿着支撑性鞋具,避免在不平整地面奔跑,运动前做好充分热身。定期进行踝关节强化训练可有效预防再次损伤。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