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的分类及常见原因

关键词: #呼吸
关键词: #呼吸
呼吸衰竭可分为Ⅰ型呼吸衰竭和Ⅱ型呼吸衰竭,常见原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肺炎、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肌肉疾病等。
Ⅰ型呼吸衰竭以低氧血症为主要特征,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毫米汞柱,二氧化碳分压正常或降低。常见原因包括肺部感染、肺水肿、肺间质纤维化等。肺部感染如重症肺炎可导致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肺水肿多由心力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肺间质纤维化则与长期吸入有害气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患者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呼吸频率加快等症状,需通过氧疗改善低氧状态,必要时使用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
Ⅱ型呼吸衰竭表现为低氧血症伴高碳酸血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超过50毫米汞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最常见原因,因气道阻塞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其他原因包括胸廓畸形、神经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等。患者可能出现嗜睡、头痛、意识模糊等二氧化碳麻醉症状。治疗需在氧疗基础上改善通气功能,可选用支气管扩张剂,严重时需机械通气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导致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病因,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疾病进展中肺泡壁破坏形成肺气肿,或小气道纤维化导致气流受限。患者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急性加重时可出现Ⅱ型呼吸衰竭。稳定期治疗包括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急性期需控制感染并改善通气,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属于Ⅰ型呼吸衰竭,由肺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损伤导致肺水肿。常见诱因包括严重感染、创伤、误吸等。病理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和透明膜形成,临床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治疗需机械通气保护性肺策略,适当使用呼气末正压,控制原发病因,严重病例可考虑俯卧位通气或体外膜肺氧合。
神经肌肉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重症肌无力等可导致呼吸肌无力,引发Ⅱ型呼吸衰竭。呼吸中枢受累或呼吸肌收缩力下降造成通气不足,患者夜间症状明显,表现为晨起头痛、白天嗜睡。早期可通过无创通气辅助呼吸,病情进展需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同时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免疫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延缓呼吸功能恶化。
呼吸衰竭患者日常需避免吸烟和空气污染,慢性病患者应规律用药并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意识改变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长期氧疗患者需注意用氧安全,定期复查动脉血气。营养支持对呼吸肌功能维护很重要,建议高蛋白、适量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饱餐加重呼吸负担。适当呼吸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