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痢是怎么回事

血痢可能由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息肉、结直肠癌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粪便带血、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等方式干预。
志贺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多因进食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导致。典型症状为黏液脓血便伴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确诊需粪便培养,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同时需补充电解质溶液。
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患者会出现反复血性腹泻、腹部绞痛,可能伴随关节肿痛。肠镜检查可见连续性糜烂,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控制炎症。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粪便呈果酱样伴腐败臭味,右下腹压痛明显。通过粪便查见阿米巴滋养体可确诊,治疗需采用甲硝唑片、替硝唑片联合双碘喹啉片,重症需静脉补液。
腺瘤性息肉表面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便血,多为鲜红色血液覆盖于粪便表面。结肠镜下可见隆起性病变,较小息肉可在肠镜下切除,较大息肉或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需行肠段切除术。
中晚期患者常见暗红色血便与排便习惯改变,可能伴随贫血、消瘦。肠镜活检可明确诊断,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配合放化疗,早期患者可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出现血痢症状时应立即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物掩盖病情。急性期需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逐步过渡到低渣饮食。注意记录排便次数、血量及伴随症状,治疗期间保持肛门清洁,便后可用温水清洗。慢性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