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乳糖不耐受什么意思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是指因肠道乳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导致无法完全消化母乳或配方奶中的乳糖,引发腹泻、腹胀等症状的消化系统问题。
部分新生儿乳糖不耐受与遗传基因缺陷有关,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这类患儿出生后即出现严重腹泻、脱水,粪便呈水样且含泡沫。需立即就医,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喂养,避免营养不良。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体重增长及发育指标。
早产儿肠道发育不成熟,乳糖酶分泌量不足可能导致暂时性乳糖不耐受。表现为喂养后哭闹不安、肠鸣音亢进,粪便检测还原糖阳性。建议家长采用低乳糖奶粉过渡,配合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
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等疾病会损伤肠黏膜,造成获得性乳糖酶缺乏。患儿除腹泻外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粪便镜检可见白细胞。需治疗原发病,期间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止泻,并暂时更换为无乳糖饮食。
过度喂养或奶粉冲调过浓可能超过新生儿肠道消化能力,引发类似乳糖不耐受症状。家长需按需喂养,避免强迫进食,奶粉严格按比例调配。可尝试少量多次喂食,哺乳后竖抱拍嗝帮助排气。
牛奶蛋白过敏常与乳糖不耐受症状重叠,但多伴随湿疹、血便等过敏表现。需通过过敏原检测鉴别,确诊后需使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乳糖酶胶囊可能帮助缓解症状,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乳糖不耐受时,母亲应暂时限制高乳糖食物摄入,哺乳前15分钟可添加乳糖酶滴剂。无论何种类型,家长均需记录患儿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体重变化,定期复查粪便酸碱度与还原糖检测。症状持续超过1周或出现脱水表现时,须及时就诊儿科消化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