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一般处理原则

关键词: #骨折
关键词: #骨折
骨折的一般处理原则主要包括固定制动、复位对齐、减轻肿胀、预防感染和促进愈合。骨折后需立即停止活动并保护伤处,避免二次损伤,同时尽快就医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
骨折后首要措施是固定伤肢,可使用夹板、支具或石膏临时固定,限制关节活动。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避免搬运过程中断端移位。开放性骨折需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防止污染。固定时注意松紧适度,观察末梢血液循环,避免压迫神经血管。
闭合性骨折应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恢复骨骼正常解剖位置。复位后需通过X线确认对位对线情况,若无法达到功能复位标准或存在关节内骨折,需考虑手术切开复位。复位时机越早越好,肿胀严重者可延迟至3-7天后进行。
伤后48小时内采用冰敷缓解肿胀,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避免热敷、按摩等可能加重出血的操作。严重肿胀可能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密切观察肢体感觉运动功能。
开放性骨折需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清创后延期闭合伤口可降低感染概率。术后定期换药,监测体温和血象变化。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加强抗感染措施。
稳定固定后早期开始非负重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补充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D,戒烟限酒以改善骨代谢。定期复查X线评估愈合进度,延迟愈合者可考虑体外冲击波或高压氧治疗。儿童骨折愈合较快,成人通常需6-8周。
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奶制品、鱼类和深色蔬菜摄入。遵医嘱进行阶段性康复训练,从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抗阻练习。避免过早负重或剧烈运动,防止内固定物断裂或再骨折。定期随访至骨折临床愈合,拆除外固定后仍需保护患肢3-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