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骨折移位有什么表现

关键词: #骨折
关键词: #骨折
跖骨骨折移位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和异常骨擦感。跖骨骨折移位可能与直接暴力、间接暴力、骨质疏松、长期应力性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需要通过X线或CT检查确诊。
跖骨骨折移位后,骨折断端刺激周围软组织及神经,可引发持续性锐痛,负重或触碰时疼痛加剧。疼痛多集中于足背或足底,可能向足趾放射。患者常因疼痛无法正常行走,需及时制动并就医评估骨折程度。临床常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胶囊等药物缓解疼痛,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骨折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及炎症反应会导致足部迅速肿胀,皮肤发红发热,严重时出现张力性水疱。肿胀通常在伤后24-48小时达高峰,抬高患肢和冰敷可减轻症状。若肿胀持续加重伴皮肤发绀,可能提示血管损伤,需紧急处理。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迈之灵片、地奥司明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
骨折端移位可导致足弓塌陷、足趾短缩或异常外展等肉眼可见的形态改变。第二至第五跖骨骨折可能出现足背隆起,第一跖骨骨折则易出现拇趾内翻。畸形程度与健侧对比更易识别,需通过手法复位或手术矫正,避免遗留功能障碍。
患足主动背伸、跖屈及旋转动作均因疼痛和机械性阻碍而受限,患者常呈保护性跛行姿态。检查时可发现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减小,伴肌肉痉挛。早期固定和康复训练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但需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移位。
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会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触诊时可有捻发音样感觉,此为骨折移位的特征性表现。但非必要情况下应避免反复检查,以免加重软组织损伤。开放性骨折还可能伴有皮肤破损和骨端外露,需立即清创抗感染。
跖骨骨折移位后应禁止患足负重,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4-6周,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恢复期可适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增加牛奶、鱼类等富含钙质食物的摄入。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从非负重活动逐步过渡到全负重行走,避免剧烈运动直至骨痂形成牢固。若出现持续疼痛或再次肿胀应及时复诊,排除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