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什么传染病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关节剧痛及皮疹。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通过蚊虫叮咬进入人体后,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随后释放入血形成病毒血症。该病毒可分为三个基因型,其中东中南非基因型与亚洲基因型是主要流行株。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在蚊体内经8-10天外潜伏期后具备传播能力。存在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偶见通过血液制品传播的案例。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或空气传播,但直接接触感染者血液可能造成传播。
潜伏期2-12天后突发39℃以上高热,伴剧烈关节痛呈双侧对称性,常见于手腕、脚踝等小关节。发病3-5天可出现斑丘疹,多从躯干向四肢扩散。约半数患者出现肌痛、头痛等全身症状,部分病例有结膜充血或轻度出血倾向。
发病4天内可通过实时荧光RT-PCR检测病毒核酸,5天后需检测血清特异性IgM抗体。血常规可见淋巴细胞减少,部分患者转氨酶轻度升高。需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发热伴关节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发热疼痛,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以防出血。重症病例需静脉补液,关节症状持续者可考虑物理治疗。预防核心是防蚊灭蚊,疫区旅行应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避蚊胺驱蚊液,清除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
基孔肯雅热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每日饮用2000毫升以上水分,关节肿痛部位可冷敷处理。恢复期建议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饮食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促进组织修复。出现持续发热、意识改变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前往流行地区前可咨询出入境检疫部门获取最新疫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