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关节剧痛、皮疹等。该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预防措施包括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及时就医等。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通常为2-12天,起病急骤,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39摄氏度以上,伴有寒战、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特征性表现为多关节对称性疼痛,常见于手腕、手指、踝关节等小关节,严重时可影响行动能力。约半数患者发病后2-5天出现红色斑丘疹,多见于躯干和四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结膜充血、轻度出血倾向等表现。
该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地区包括非洲、东南亚、印度次大陆及美洲热带地区。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发热和疼痛,布洛芬缓释胶囊减轻关节炎症,氯雷他定片改善皮疹瘙痒。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关节疼痛、神经系统并发症或心肌炎,需住院观察。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居住环境应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和驱蚊剂,清除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前往流行地区建议穿着长袖衣物,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外出。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患病期间需多饮水、充分休息,关节疼痛可配合冷敷缓解。孕妇、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风险较高,需加强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