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是什么病

内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0次浏览

热射病是一种因高温环境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衡的严重中暑类型,可分为劳力型与非劳力型两类。热射病主要由高温高湿环境暴露、剧烈运动、散热障碍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高热、无汗、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一、病因机制

热射病的核心发病机制是产热与散热失衡。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受阻,当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时,细胞线粒体功能受损,炎性介质大量释放,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劳力型多见于运动员、消防员等高温作业者,非劳力型好发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体温调节能力低下人群。

二、典型症状

早期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先兆中暑症状,进展期出现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皮肤干热无汗、谵妄或昏迷等神经系统异常。重度患者可伴随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系统损害,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酸激酶升高、转氨酶异常、凝血功能紊乱。

三、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高温暴露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需满足核心体温超过40摄氏度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排除脑炎、脑膜炎等其他疾病。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肌酸激酶检测,必要时进行头颅CT排除颅内病变。

四、急救处理

现场急救需立即脱离热环境,采用冷水浸泡、冰袋敷大血管部位等快速降温措施,目标在30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39摄氏度以下。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抽搐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地西泮注射液,禁用解热镇痛药。所有疑似病例均需紧急送医,重症需收入ICU进行血液净化等器官支持治疗。

五、预防措施

高温天气避免10-16时户外活动,户外工作者应每15-20分钟补充含电解质饮料,穿戴透气防晒装备。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应保持室内通风,空调温度设定26-28摄氏度。医疗机构需对高危人群进行热适应训练,建立中暑预警分级响应机制。

预防热射病需建立多层次防护体系。日常保证每日2000毫升饮水,饮食增加西瓜、黄瓜等高水分果蔬摄入。运动前进行热适应训练,采用洋葱式穿衣法便于散热。家中常备口服补液盐、清凉油等防暑物资,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症状时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社区应完善高温健康宣教,对独居老人实施每日健康问询制度。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