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皮肤黏膜黄染、尿液颜色加深、贫血、脾脏肿大、发热等。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加,超过肝脏代谢能力而引起的黄疸。
皮肤和黏膜黄染是溶血性黄疸最典型的表现,通常首先出现在巩膜,随后扩散至全身皮肤。黄染程度与溶血速度和胆红素水平相关,轻度溶血可能仅表现为巩膜轻度黄染,重度溶血则会出现明显的全身皮肤黄染。这种黄染与肝细胞性黄疸不同,通常不伴有皮肤瘙痒。
溶血性黄疸患者的尿液颜色会明显加深,呈现浓茶色或酱油色。这是由于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部分通过肾脏排泄所致。尿液颜色变化通常早于皮肤黄染出现,是早期识别溶血的重要线索。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胆原明显升高。
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促等。急性溶血时贫血发展迅速,症状明显;慢性溶血贫血程度相对较轻,但持续时间长。血常规检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长期溶血患者常伴有脾脏肿大,体检可在左肋缘下触及肿大的脾脏。这是由于脾脏是破坏异常红细胞的主要场所,长期溶血刺激导致脾脏代偿性增大。脾肿大程度与溶血持续时间相关,严重者可出现脾功能亢进。
部分溶血性黄疸患者会出现发热,尤其是急性溶血发作时。发热可能与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致热原,或合并感染有关。发热通常为中等度热,伴有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感染诱发的溶血危象可出现高热,需要及时处理。
溶血性黄疸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溶血。饮食上应保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适当补充叶酸和铁剂。避免食用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和药物,如蚕豆及其制品。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功能,出现发热、黄疸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需特别关注,家长应注意观察婴儿皮肤颜色变化、精神状态和喂养情况,发现异常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