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症状

梗阻性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深黄、粪便陶土色、皮肤瘙痒及消化道症状。梗阻性黄疸通常由胆管结石、胆管肿瘤、胆管炎、胆管狭窄或胰腺疾病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内镜治疗、手术解除梗阻或药物干预。
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升高,使皮肤和眼白部分呈现黄色。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巩膜轻度黄染,随着梗阻加重,皮肤黄染逐渐明显。该症状需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鉴别,可通过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明确病因。若由胆管结石引起,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或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控制感染。
结合胆红素经肾脏排泄使尿液颜色加深,呈浓茶色或酱油色尿。患者可能伴有尿频尿急,但无排尿疼痛。需通过尿常规检测尿胆原和胆红素水平,辅助判断梗阻部位。胆管癌导致的梗阻需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配合使用注射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片等化疗药物。
胆道完全梗阻时胆汁无法进入肠道,粪便会失去正常黄褐色,呈现灰白色或陶土样。可能伴随脂肪泻,因胆汁缺乏影响脂肪消化吸收。胰腺肿瘤压迫胆总管时,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可联合使用注射用奥沙利铂、替吉奥胶囊进行辅助治疗。
胆汁酸盐沉积在皮肤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夜间加重且抓挠难以缓解。严重者可出现皮肤抓痕和继发感染。胆管炎引起的梗阻需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配合使用炉甘石洗剂外用止痒。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可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
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尤其进食油腻食物加重。胆管结石嵌顿可引发阵发性右上腹绞痛,伴发热寒战。急性梗阻需禁食胃肠减压,静脉滴注注射用生长抑素减少胆汁分泌。慢性胆管狭窄患者可服用复方甘草酸苷片保护肝细胞,必要时行胆肠吻合术。
梗阻性黄疸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每日蛋白质以鱼虾、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为主。注意观察黄疸变化及粪便颜色,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未经专业评估禁止自行服用退黄药物或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