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是什么病有危险吗

关键词: #黄疸
关键词: #黄疸
梗阻性黄疸是因胆道系统阻塞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引发的疾病,可能危及生命。梗阻性黄疸的危险程度与病因及梗阻持续时间相关,主要病因包括胆管结石、肿瘤、炎症狭窄等,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陶土样便等。若未及时解除梗阻,可能继发肝功能衰竭、凝血障碍、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胆管结石是梗阻性黄疸最常见的病因,结石嵌顿在胆总管或肝内胆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流入肠道。患者除黄疸外常伴有右上腹绞痛、发热寒战等症状。早期通过内镜取石或手术解除梗阻可有效缓解症状。胆管癌或胰头癌等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进展隐匿,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可能伴随消瘦、腹痛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手术切除或支架置入等治疗。胆管炎性狭窄多由反复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需结合抗感染和胆道引流治疗。先天性胆道闭锁多见于新生儿,需在出生后两个月内完成手术干预。
长期未解除的胆道梗阻会导致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细胞在高压环境下发生不可逆损伤。胆汁酸蓄积可破坏细胞膜结构,诱发肝细胞凋亡。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可能通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表现为嗜睡、抽搐甚至昏迷。胆汁排泄受阻还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增加出血风险。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发展为化脓性胆管炎,出现高热、血压下降等脓毒血症表现。
出现梗阻性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通过血液生化、腹部超声、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等明确病因。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如结石患者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肿瘤患者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手术或姑息性引流。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若出现皮肤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但根本治疗仍需解除胆道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