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肥胖症是什么病

小儿肥胖症是一种因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堆积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临床以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儿童正常标准的20%为主要特征。该病主要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脂肪肝、性早熟等并发症。
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的儿童患病概率显著增高,特定基因如FTO基因变异可能影响食欲调控和能量代谢。这类患儿需定期监测体重指数,家长应帮助建立规律作息,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代谢评估。
长期过量摄入油炸食品、含糖饮料等高热量食物是主要诱因。部分患儿存在暴饮暴食行为,或家庭喂养方式不当如强迫进食。建议家长逐步替换零食为水果蔬菜,控制每餐份量,培养细嚼慢咽习惯,避免用餐时看电视等分散注意力行为。
每日静态活动时间超过2小时会显著增加风险,表现为抗拒户外活动、体能下降。家长需带头参与亲子运动,如每天进行30-60分钟骑车、跳绳等有氧运动,循序渐进增加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引发关节损伤。
可能与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有关,常伴随生长迟缓、皮肤紫纹等表现。需通过皮质醇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可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甲巯咪唑片等药物,配合营养科制定的个性化食谱。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情绪性进食,形成恶性循环。这类患儿需心理医生介入进行认知行为治疗,家长应避免体重羞辱,可通过绘画、音乐等非食物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等抗抑郁药。
预防小儿肥胖症需从婴幼儿期开始,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添加辅食后避免过早引入甜食。学龄期儿童每日应保证1小时中高强度运动,限制屏幕时间在2小时内。定期测量腰围和体重指数,若超过P85百分位应及时就诊营养科或内分泌科,通过人体成分分析制定干预方案,避免盲目使用减肥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