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什么程度需要拔牙

牙齿是否需要拔除通常取决于龋坏程度、牙周健康状况、牙齿位置异常或严重外伤等因素。当牙齿出现无法修复的深龋、严重牙周病导致松动、阻生智齿引发炎症、牙根纵裂或外伤性折断等情况时,通常建议拔牙。
龋坏程度是判断拔牙的重要指标之一。当龋齿破坏范围超过牙体组织的三分之二,累及牙髓并引发根尖周炎,经根管治疗仍无法保留时,需考虑拔除。这类牙齿往往伴有持续性疼痛、热刺激敏感等症状,X线片显示根尖区有明显阴影。牙周病晚期患者可能出现牙齿三度松动,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三分之二,牙龈萎缩伴随牙根暴露,此时牙齿已无法行使正常咀嚼功能,保留价值较低。阻生智齿若反复引起冠周炎发作,或导致邻牙龋坏、牙根吸收,或形成含牙囊肿,也需手术拔除。此外,牙根纵裂、根折等外伤性损伤若无法通过桩核冠修复,或牙齿严重移位影响咬合关系,同样需要拔牙处理。
对于部分特殊情况,如正畸治疗需要为牙齿排列创造空间,或放疗前预防性拔除病灶牙,虽牙齿本身无病变也可能建议拔除。颌骨囊肿或肿瘤累及的牙齿,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心脏病、器官移植术前需清除的感染灶牙齿,也属于特殊拔牙适应症。但临床决策需结合患者全身状况、年龄因素综合评估,例如高龄患者可适当放宽拔牙指征,青少年恒牙则尽量采取保守治疗。
拔牙后需咬紧棉球30-40分钟止血,24小时内避免漱口、吸烟和剧烈运动。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用患侧咀嚼。术后2-3天可能出现轻微肿胀疼痛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持续出血、剧烈疼痛或发热应及时复诊。日常应保持口腔卫生,使用软毛牙刷清洁其他牙齿,拔牙窝愈合期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并处理牙齿问题可有效降低拔牙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