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搏骤停现场抢救的措施

心搏骤停现场抢救的措施主要有立即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叫急救服务、避免移动患者等。心搏骤停是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搏动,导致血液循环中断的紧急情况,需要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心肺复苏是心搏骤停抢救的核心措施,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施救者应将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下半段,另一只手叠放其上,垂直向下按压5-6厘米深度,频率保持在100-120次/分钟。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患者头部后仰,捏住鼻子,用嘴完全包住患者嘴巴吹气,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能看到胸廓抬起。心肺复苏能暂时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为后续抢救争取时间。
自动体外除颤仪是抢救心搏骤停的重要设备,能够识别可除颤心律并给予电击。发现心搏骤停患者后,应立即获取AED设备,按照语音提示操作。打开AED后,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的胸部,一片放在右锁骨下方,另一片放在左乳头外侧。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如需除颤会提示所有人远离患者后按下放电按钮。电击后立即继续心肺复苏。早期除颤能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的重要环节。施救者应将患者置于坚硬平坦的地面,去除口腔内可见的异物。采用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即一手放在患者前额用力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和中指抬起下颌骨。对于疑似颈椎损伤的患者,应采用推举下颌法。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助于人工呼吸时气体顺利进入肺部,提高抢救效果。
发现心搏骤停患者后,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呼叫时应清晰说明事发地点、患者情况和已采取的抢救措施。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多人参与抢救时,可分工协作,一人负责心肺复苏,一人联系急救服务,一人准备AED。专业医疗团队能提供高级生命支持,显著提高患者存活率。
除非环境不安全,否则应避免随意移动心搏骤停患者。移动可能导致抢救中断,影响复苏效果。如需转移患者,应在持续心肺复苏的情况下平稳移动。特殊情况下如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移动患者时要注意保护颈椎,使用颈托或多人协作保持头颈躯干成直线。抢救过程中保持患者平卧位,为心肺复苏创造良好条件。
心搏骤停抢救成功后,患者仍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康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功能。饮食上选择低盐低脂食物,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家属应学习基本急救技能,家中可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出现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预防心搏骤停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