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踝关节的肌肉

伸踝关节的肌肉主要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踇长伸肌、第三腓骨肌和腓骨长肌。这些肌肉协同作用完成踝关节背屈动作,同时参与维持足部稳定性和步态协调。
胫骨前肌起自胫骨外侧面上段,止于内侧楔骨和第一跖骨底,是踝关节背屈的主要肌肉。该肌肉收缩时可对抗足下垂,在行走摆动期提拉足尖避免拖地。胫骨前肌无力可能导致跨阈步态,常见于腓总神经损伤或腰椎神经根病变。康复训练可采用弹力带抗阻背屈练习,急性损伤期需冰敷减轻炎症反应。
趾长伸肌起自腓骨前面,肌腱分为四条分别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具有同步伸展足趾和辅助踝背屈的双重功能。该肌肉过度使用可能引发前侧筋膜室综合征,表现为运动时小腿前侧剧痛。临床检查时可观察抗阻伸趾时肌腱是否正常滑动,超声检查能有效评估肌腱完整性。
踇长伸肌起自腓骨中段及骨间膜,止于踇趾远节趾骨基底,是踇趾伸展和踝关节背屈的协同肌。该肌肉肌腱在踝部走行于纤维骨性管道内,易发生腱鞘炎导致前踝疼痛。治疗需结合体外冲击波疗法和踇趾抗阻训练,严重狭窄性腱鞘炎可能需要手术松解。
第三腓骨肌是趾长伸肌的变异肌群,出现概率约20%,起自腓骨远端前侧,止于第五跖骨基底。该肌肉可增强足外翻时的背屈力量,其缺如可能影响足部外侧稳定性。在踝关节扭伤康复中,针对该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有助于恢复本体感觉。
腓骨长肌虽主要功能为足外翻和跖屈,但其肌腱走行于外踝后方转向前足底时,可通过杠杆作用产生轻度背屈力矩。该肌肉动态平衡对维持足弓结构至关重要,过度松弛可能导致扁平足,过度紧张可能引发腓骨肌腱滑脱。生物力学矫正需结合足弓支撑垫和离心收缩训练。
日常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或过紧鞋袜压迫伸肌群,运动前后需充分拉伸胫骨前肌及趾伸肌群。游泳和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可增强伸踝肌耐力,赤足行走训练能提升本体感觉。若出现持续踝前疼痛或足背麻木,应及时排查神经压迫或肌腱炎,必要时进行肌电图和MRI检查。营养方面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促进肌肉修复,维生素B族有助于维持神经肌肉传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