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的发病原因及预防

毛囊炎主要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皮肤损伤、多汗、免疫力低下等,预防需注重皮肤清洁与生活习惯调整。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可通过微小皮肤破损侵入毛囊。表现为红肿疼痛的脓疱,可能伴随发热。治疗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时口服头孢呋辛酯片。日常避免搔抓皮肤,接触污染物后及时清洗。
糠秕马拉色菌等真菌易在湿热环境下繁殖,好发于头皮、胸背部。典型症状为瘙痒性丘疹伴鳞屑。可外用酮康唑洗剂或联苯苄唑乳膏,顽固病例需口服伊曲康唑胶囊。保持患处干燥透气,避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
频繁剃须、脱毛或化学刺激会破坏毛囊口保护层。表现为局部反复出现的红色丘疹。建议减少机械摩擦,使用温和清洁产品,刮剃前涂抹润滑剂。已感染者可用氯己定溶液湿敷,配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修复。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表面糖分升高易滋生微生物。特征为顽固难愈的多发性脓疱。需严格监测血糖,局部使用银离子敷料,必要时静脉注射胰岛素。肥胖人群需控制体重,减少皮肤褶皱处摩擦。
长期使用激素或HIV感染者易发生深部毛囊炎。可见深在性结节伴脓肿形成。治疗需系统应用左氧氟沙星片等广谱抗生素,联合免疫调节剂。避免接触疫水,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免疫功能。
预防毛囊炎需每日用温水清洁皮肤,出汗后及时擦干。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久坐潮湿环境。饮食减少高糖高脂摄入,补充维生素A和锌有助于皮肤修复。出现持续红肿、发热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不可自行挤压病灶。特殊职业人群接触油污或化学制剂时,应做好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