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的发病为什么这么高
血液内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血液内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主要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慢性失血及遗传因素有关。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储备耗竭导致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疾病,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尤其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婴幼儿及青少年。

铁摄入不足是常见原因。日常饮食中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过少,或长期素食者未合理搭配豆类、深色蔬菜等植物性铁来源,均可能导致铁缺乏。部分人群存在挑食、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进一步减少铁摄入。胃肠疾病如萎缩性胃炎、乳糜泻等可破坏胃酸分泌或肠黏膜结构,导致铁吸收率下降。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因胃酸减少和吸收面积缩小,铁吸收能力显著降低。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也可能干扰铁离子转化,影响吸收效率。

生长发育期儿童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儿童体重每增加1公斤需补充40毫克铁,孕妇妊娠期总需铁量可达1000毫克。月经量过多的女性每月可流失30-40毫克铁,相当于每日需求量的2倍。消化道溃疡、痔疮反复出血或恶性肿瘤导致的隐性失血,会持续消耗体内铁储备。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可因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铁丢失加速。基因突变引起的转铁蛋白受体异常也会干扰铁代谢过程。

建议定期检测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高危人群可适量增加牛肉、猪肝、蛤蜊等高铁食物。烹饪时使用铁锅、搭配维生素C丰富的果蔬有助于提高铁吸收率。出现乏力、头晕等贫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补充铁剂导致铁过载。育龄期女性需关注月经量变化,消化道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从源头上减少铁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