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应该做什么护理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血液内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改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和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护理。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慢性失血等原因引起。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动物性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等含有丰富的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植物性食物如菠菜、黑木耳、红枣等含有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相对较低,但维生素C有助于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建议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一起食用,避免与浓茶、咖啡等同服影响铁吸收。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措施。常用铁剂包括硫酸亚铁片、富马酸亚铁颗粒、琥珀酸亚铁胶囊等。铁剂应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避免与抗酸药、钙剂等同服。服用铁剂期间可能出现黑便、便秘等不良反应,通常无需特殊处理。铁剂治疗需持续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补充储存铁。
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缺铁性贫血症状。保证充足睡眠可促进造血功能恢复,避免过度劳累加重贫血症状。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增强心肺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缺氧。戒烟限酒可减少对造血系统的损害,改善铁吸收利用。保持良好心态有助于疾病康复。

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可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初期应每1-2周复查血红蛋白,稳定后可延长至1-3个月复查一次。监测血清铁、铁蛋白等指标可评估铁储备情况。如治疗效果不佳,需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持续失血、吸收障碍或其他原因。长期贫血患者需监测心脏功能。
严重缺铁性贫血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免疫功能下降等并发症。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儿童患者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加强营养和监测。孕妇贫血可能影响胎儿发育,需在医生指导下加强补铁。老年人贫血可能加重基础疾病,需综合评估和治疗。

缺铁性贫血患者日常应注意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和多种维生素摄入。烹饪时可使用铁制炊具增加食物中铁含量。避免长期素食或偏食导致营养不均衡。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遵医嘱规范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保持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监测治疗效果,预防贫血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