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多胎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遗传代谢缺陷及营养不良等。该病起病急骤,可能对母婴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高度警惕。
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抑制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功能,导致肝细胞脂肪代谢紊乱。部分孕妇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临床需结合血清转氨酶升高及凝血功能异常等指标综合判断。对于高危孕妇,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
双胎或三胎妊娠时母体代谢负荷成倍增加,肝脏脂肪合成速率可能超过分解能力。这类孕妇更易出现胆汁淤积、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超声检查可见特征性肝区回声增强。临床处理需兼顾胎儿宫内安危与母亲器官功能保护。
子痫前期或HELLP综合征患者存在全身微血管病变,可能继发肝脏灌注不足。这类患者常见血压显著升高、蛋白尿伴肝酶异常,严重时可出现肝包膜下血肿。需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评估终止妊娠的时机。
长链3-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等先天性代谢缺陷,可能在妊娠期首次表现出临床症状。这类患者多有反复流产或新生儿猝死家族史,确诊需进行基因检测和酰基肉碱谱分析。孕前遗传咨询和孕期特殊饮食管理至关重要。
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微量元素缺乏可能影响肝脏载脂蛋白合成,尤其见于严格素食或妊娠剧吐孕妇。这类患者常伴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E水平下降,营养支持治疗需在纠正电解质紊乱基础上逐步实施。
妊娠期出现持续乏力、黄疸或意识改变时应立即就医。建议孕妇保持均衡膳食,每日蛋白质摄入不少于80克,优先选择鱼类、禽蛋等优质蛋白。定期产检时需主动告知医生家族代谢性疾病史,对于妊娠期体重增长过快或血压波动者,应增加肝功能监测频率。所有疑似病例均需在三级医疗机构进行多学科联合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