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临床表现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躯体症状和自杀倾向等。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等引起,需及时就医干预。
患者长期处于显著的情绪低沉状态,表现为悲伤、空虚或无望感,可能伴有反复出现的哭泣。这种低落情绪通常持续两周以上,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存在,与日常压力事件不成比例。部分患者描述为“像被乌云笼罩”或“失去快乐的能力”,严重时可能出现情感麻木。情绪低落可能与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如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
患者对既往喜爱的活动明显丧失兴趣,甚至完全回避社交或娱乐,表现为疏远亲友、放弃爱好。部分患者出现快感缺失,即无法从日常积极体验中获得愉悦感,如进食、运动等。兴趣减退常伴随精力下降,轻微活动即感疲惫。这种现象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相关,行为激活疗法和米氮平片、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等药物可能对恢复动力有帮助。
表现为思考速度减慢、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决策困难,患者常主诉“大脑像生锈的机器”。部分出现记忆力减退、工作学习效率显著下降,甚至因无法完成简单任务而产生自责。严重时可能出现思维内容障碍,如过度关注负面事件或产生无用感、罪恶感。思维迟缓可能与前额叶皮层功能抑制有关,经颅磁刺激和盐酸舍曲林片、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可能改善认知功能。
约60%患者首发症状为躯体不适,常见失眠或嗜睡、食欲紊乱伴体重显著变化、慢性疼痛、胃肠功能紊乱等。部分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头晕、心悸、胸闷,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这些症状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激活相关,改善睡眠可使用阿戈美拉汀片,调节胃肠功能可用马来酸氟伏沙明片,但需注意药物副作用管理。
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反复的死亡念头、自杀计划或尝试,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临床表现。自杀风险因素包括绝望感强烈、合并物质滥用、既往自杀史等。患者可能隐蔽地安排后事或突然情绪“好转”。这种情况需立即危机干预,住院治疗和联合使用氯硝西泮片、碳酸锂缓释片等药物稳定情绪,同时须24小时监护防止自伤行为。
抑郁症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均衡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香蕉、牛奶,适度进行有氧运动促进内啡肽分泌。家属应避免批评指责,多倾听陪伴并鼓励患者坚持治疗。注意识别病情恶化信号如拒食、自伤言语等,及时陪同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光照疗法、正念冥想等非药物干预也可作为辅助手段。若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或影响社会功能,须尽快至精神心理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