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的病因与病机是什么引起的

小儿遗尿通常由遗传因素、膀胱功能发育延迟、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心理因素及泌尿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遗尿症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睡眠觉醒障碍、家族遗传史、心理压力或尿路感染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夜间或日间不自主排尿。
约30%-50%的遗尿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若父母一方有遗尿病史,孩子患病概率显著增加。这与控制排尿的神经通路发育相关基因有关。治疗需结合行为训练,如夜间定时唤醒排尿,家长需避免责备以减轻心理负担。
部分患儿膀胱容量较小或逼尿肌过度活跃,导致储尿功能不足。可能伴随尿频、尿急症状。可通过膀胱功能训练改善,如延迟排尿练习,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盐酸奥昔布宁片或琥珀酸索利那新片等药物调节膀胱活动。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会使尿液浓缩障碍,导致夜间多尿。此类患儿常表现为夜间尿量大、晨尿稀释。可考虑使用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治疗,家长需配合限制睡前饮水量。
家庭环境突变、学业压力等可能诱发或加重遗尿,患儿可能合并焦虑或自卑情绪。需通过心理疏导、奖励机制建立排尿反射,家长需保持耐心并减少惩罚性行为。
少数病例与脊柱裂、糖尿病、尿路感染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有关。若伴随发热、排尿疼痛或白天尿失禁,需排查泌尿系统感染,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药物治疗原发病。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睡前2小时限制液体摄入,避免咖啡因食物。使用遗尿报警器联合正性强化训练可提升疗效。若5岁以上儿童每周遗尿超过2次且持续3个月,或伴随排尿疼痛、异常口渴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科或泌尿外科进行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多数功能性遗尿随年龄增长可自愈,但科学干预能有效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