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常见的损伤原因有哪些呢

小儿骨折常见的损伤原因主要有跌倒摔伤、运动损伤、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伤害等。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强但强度不足,日常活动中的意外伤害是主要诱因。
儿童平衡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奔跑玩耍时容易绊倒或滑倒。学步期幼儿因重心不稳更易发生手腕、肘部等上肢骨折。家长需注意清除地面障碍物,在游乐场所铺设防摔垫,避免儿童穿拖鞋或不合脚鞋子活动。发生摔倒后若出现肢体肿胀畸形,应及时就医排除骨折。
体育活动中的碰撞、扭转等外力易导致胫骨、锁骨等部位骨折。足球篮球等对抗性运动风险较高,滑雪滑板等高速运动也需特别注意防护。建议运动前充分热身,佩戴护具如护腕、护膝等。学校体育课应做好安全教育和运动保护。
机动车碰撞或急刹车时,儿童因体型较小更易遭受严重骨折伤害。未使用安全座椅的婴幼儿可能发生颅骨、骨盆等多处骨折。家长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12岁以下儿童必须使用适龄安全座椅,骑行时佩戴合格头盔。
从床上、楼梯、阳台等高处跌落可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或四肢粉碎性骨折。婴幼儿坠床风险较高,家长应安装床边护栏,避免将儿童单独留在高处。窗户阳台应加装防护网,楼梯口设置安全门,家具远离窗台摆放。
虐待、殴打等外力作用可能导致多发性骨折,常见于肋骨、长骨等部位。这类骨折往往伴有新旧伤交替的特征表现。医护人员发现可疑情况应依法上报,社会各方需共同保护儿童免受暴力侵害。
儿童骨折后需立即制动患肢并用硬板固定,避免移动造成二次损伤。饮食应增加富含钙质的牛奶、奶酪、豆腐等食物,配合维生素D促进骨骼愈合。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功能锻炼,定期复查确保骨骼正常生长。家长需加强看护意识,消除家居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培养儿童自我保护能力。